【人物专访】姚苏捷 五十余载手球路
2023杭州亚运会上中国国家男子手球队经过奋力拼搏最终获得第5名,这是自1994年至今29年来中国男手在亚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它也预示着中国手球在复兴之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男手努力重回上升之路蕴含了诸多手球人的心血,而中国男手领队姚苏捷就是其中之一。
姚苏捷今年已经69岁了,他在自己的手球事业上已经奋斗了50余载。而手球给予他的最大回馈,也是让他最为欣慰的,就是中国男手的进步。
肩负着为中国手球崛起而奋争重任的中国国家男子手球队自2019年重新组队,就卧薪尝胆准备着向亚洲强敌发起冲击,在备战杭州亚运会之际,作为中国男手领队,姚苏捷勉励队员们:“每个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有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交给了你,你就要拼尽全力去挡住千军万马!”
这既是对小伙子们的鼓励,也是姚苏捷手球之路的写照:扎根于自己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做好每项工作。
姚苏捷的手球经历,一路走来其实可以做得更轻松一些,做得更简单一些,但是他选择的总是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既是当年也曾是运动员出身的父亲对他在事业发展上的期望,也是他自己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志在手球事业 · 坚持50余载
姚苏捷1973年9月23日进入重建的安徽手球队,正式由篮球转练手球,随后就一直浸润在手球项目上,至今已51年了。
尽管姚苏捷没能继续父亲一直从事的篮球事业,但其父亲作为体育人,还是非常支持和关注儿子在手球事业上的发展。
1975年,曾夺得1972年奥运会金牌的南斯拉夫国家男子手球队来访,安徽男手在天津与之对战,虽然比赛输了,但是姚苏捷在这场比赛中表现相当出彩。作为左边锋,他打进了第一个进球,全场比赛共打进4球。当年的队友单飞对那场比赛记忆犹新,“比赛是在1975年2月,我们那时才练了一年多球,队员大多都是十八九岁,还是青年队员,而对方是成年国家队,还是奥运冠军,但我们敢打敢拼。姚苏捷用我们安徽队发明的快板打进了第一球,然后在底线得了两分,快攻又进了一球。全场他5次射门,还有一个球打在了门框上。”
恰好姚苏捷的一位亲戚去现场观看了比赛,那位亲戚给姚苏捷的父亲写了一封信,详细描述了这场比赛姚苏捷的表现,包括他每个进球的过程。这让他的父亲非常欣慰,他鼓励儿子继续努力,争取为国争光。
遗憾的是,在姚苏捷竞技状态最好的上世纪70年代,手球项目还没有成立国家队,他也失去了代表国家队的机会。
当然这并不影响姚苏捷对手球事业的追求。1977年姚苏捷因膝关节严重损伤影响了竞技状态,开始逐渐走向教练岗位。1978年还兼运动员带领安徽二队参加了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手球比赛。也在当年他进入安徽师范大学就读。
1982年姚苏捷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安徽工学院工作,不久他就被国家女手主教练张玉林点名借调到国家队当助教。
其后不论是在安徽工学院创建手球专业,推动中国高校手球的开展,还是调到广东黄村运动基地后,推动广东地区手球的开展以及粤港澳地区手球的交流,再后来作为中国手球协会青少年发展委员会主任推动校园手球的发展,以及如今的中国手球协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推动协会各项培训工作,姚苏捷都是不遗余力。
任国家男手领队 · 凝聚战力
2019年中国国家男子手球队重建,前一年新上任的中国手球协会王涛主席为了使处于低谷的中国男手找回信心,重新步入上升之路,要组建一个强有力的教练班子,而重要的领队一职的人选她想到了姚苏捷。此时中国男手面临的情况是,十几年来水平一路下滑,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亚运会冠军已经滑落到亚洲10名开外,2018年亚运会都未能报名参赛。
当时王涛主席为中国男手制定的目标是杭州亚运会进前六,争取前四。而以那时中国男手的水平这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对于这个挑战,已经退休的姚苏捷还是毅然决然地接受了。
上任后,姚苏捷以重塑中国男手国家队品牌为目标,通过目标管理、能力打造、精神塑造等三方面工作,来推动国家队建设。
姚苏捷以自己多年的经验为教练团队提供队伍管理思路。作为一位老党员,他在队伍中建立了党小组,通过定期党课来凝聚核心团队,并吸纳要求进步的队员,用坚定的目标和正能量带动全队以卧薪尝胆的意志刻苦训练,争取为中国手球走出低谷作出贡献。
这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队伍终于在亚运会上打出了佳绩。
深耕高校手球 · 打造精髓
姚苏捷的手球经历是一次次主动迎接挑战的历程。1982年他进入安徽工学院(上世纪九十年代并入合肥工业大学),就考虑把手球项目引入学校。经过争取和筹备,两年后的1984年,安徽工学院男子手球队正式组建。当年他就带队参加了首届全国高校手球联赛(后更名为中国大学生手球锦标赛),并获得第四名。
姚苏捷是早期中国高校手球的重要创建者和参与者。实际上当时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是他主动承担起来的。
1984年中国高校手球协会(后更名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手球分会)筹办,姚苏捷多次往返于合肥与北京,去国家教委做申请工作。由于安徽工学院是当时机械工业部部属高校,在北京他先要去机械工业部教育司拿到介绍信,再去国家教委申请有关创建中国高校手球协会的批文。批文终于下来了,国家教委确定将中国高校手球协会主席单位放在安徽工学院,但是几家创始高校商议认为,从未来推广角度讲,主席单位放在北京或者上海会更为有利,最终决定主席单位放在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后并入同济大学)。
1986年中国高校手球协会在清华大学正式成立,姚苏捷担任副秘书长和教学训练组组长。至1990年他因工作调动而卸任。
这期间,姚苏捷多次前往北京操办安徽工学院向国家教委申请办高水平运动队事宜,最终安徽工学院于1987年获得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试点个学校资格。
姚苏捷还与上海城建学院负责手球工作的秦剑秋老师一同从国家体委争取到一份内部刊物的编辑权,并将其改名为《中国手球》,成为了中国手球的一个主要内部刊物。
对于自己参与创办的全国高校手球联赛,姚苏捷也是尽全力予以支持。赛事举办初期,参赛的高校并不多,安徽工学院是一个重要的主力(安徽工学院手球队以及其并入合肥工业大学后的合工大手球队成为了中国大学生手球锦标赛历史上两支全程参赛的队伍之一)。在打造安徽工学院手球队的过程,姚苏捷不仅在技战术上严格要求,而且在精神气质上也着力锻造,使之成为有着鲜明特点的高校手球队伍。
1985年,第二届全国高校手球联赛在上海举行。安徽工学院男子手球队在有6名主力受伤的情况下,经过顽强拼搏获得亚军,这一轰动性胜利令当时的国家体委手球处处长周游当即决定:下届联赛由安徽工学院承办。
1986年第三届全国高校手球联赛在安徽工学院举行,安徽工学院男队获得冠军并荣获精神文明奖。当年国家机械部在召开的部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到安徽工学院男手,要求部属高校发扬安徽工学院男手的拼搏精神。
1990年5月,全国青年手球锦标赛在合肥举行,安徽工学院男手应邀参赛,他们分别战胜了北京部队、广西、火车头和安徽省体校等队伍,与海军队积分相等并列第5名。参加全国高水平赛事,安徽工学院队员当时的伙食费为每天8元,而其他各省专业队是每天18元,了解底细的观众称赞说:“安工队了不起,吃8元的打败了吃18元的”。
当年安徽工学院三名队员殷传军、张涛和张继红入选了国家青年手球队。其后殷传军、张涛进入八一手球队,殷传军还打上了主力,并随八一队拿了两届全运会冠军。
安徽工学院开展手球运动的过程中,创造并形成了独有的手球精神。这种精神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1991年在原机电部召开的部属高校校长书记会议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新闻体育新闻节目中播发了安徽工学院在第八届全国高校手球联赛中第三次获得冠军的消息和画面,机电部张德林副部长看了之后很受感动,在会上特地介绍了安徽工学院的手球精神。
1988年姚苏捷主编了一本手球教材,供安徽工学院手球校本课使用。1992年他主编的安徽省高等院校体育课教材(手球)出版。1995年他主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实践教程》(手球)出版。
转战广东手球 · 促进交流
到1992年,在安徽工学院的10年,姚苏捷推动手球深深扎下了根,安徽工学院(合肥工业大学)也成为了中国高校手球的重要阵地。这时已经成为副教授的姚苏捷是学校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也因为带领安徽工学院手球队的出色,他成为了学校的“红人”。此时几位手球界的人士找到姚苏捷,希望他回归,发挥更大的能力。这是个很难的抉择,一边是已有的很好的事业基础,前景广阔;一边是他未知的深爱的手球事业。最终姚苏捷选择了挑战,去广东推动手球事业的发展。
去了广东之后,1994年底广东女手组队,姚苏捷担任主教练。在打法上他强调一个“快”字,三年时间将广东队打造成一支擅长快攻的队伍,当时在国内她们的快攻能力仅次于上海队。
打完全运会后姚苏捷被任命为广州黄村体育训练基地副主任、广东省体育局小球中心主任。
姚苏捷上任后非常重视与港澳台同仁的手球交流。1998年他推动举办省港杯手球赛,比赛为主客场制,起初只有男手比赛,之后又加入了女手的比赛。比赛坚持了12届。对增进广东与香港两地的手球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姚苏捷还利用黄村体育训练基地,常年组织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的青少年选手驻训并进行交流比赛。中国香港手球总会董事会主席何仲浩就曾表示,香港的青少年手球选手普遍对内地感情深厚,就是因为省港手球界常年密切交流,大家得以互相了解,不仅交流了球技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中国澳门队前主教练苏沛祺也表示,当年他们在广州黄村驻训,向广东队学到了不少专业的训练方法。
如今作为广东省手球协会会长,姚苏捷推动每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手球公开赛,促进粤港澳三地手球的交流。
此外,他也很重视国际交流。广东手球协会曾邀请备战东南亚运动会的泰国国家手球队来广州与广州奥林匹克中学队进行友谊赛,邀请埃及校园手球队来广州研学。2016年与韩国龟尾市签订了双边交流协议。
在推动广东青少年手球开展方面,姚苏捷与广东手球协会资深专家李之文、李长海等一起举办了“大手牵小手”、“南粤小手球节”等活动,把中小学少年儿童手球嘉年华放在舞台上进行展示,起到了很好的推广宣传手球的效果。
重视青少年手球 · 推动发展
当年在主导安徽工学院手球队期间,姚苏捷考虑到队伍未来的延续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建立校园手球“一条龙”训练体系。他争取院领导与安徽省教委接洽,在安徽省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从1988年开始,建立大中小学“一条龙”训练体系。
他们与安徽省手球运动开展较好的淮南七中、合肥七中、宿县三中和怀远三中等学校挂钩衔接,确定为课余训练试点中学,再由试点中学在本市或县内带动2至3所试点小学,这样形成了以安徽工学院为龙头,中学为龙身,小学为龙尾的“一条龙”训练体系。这种从小培养,系统训练,连贯学习,层层衔接的“一条龙”训练体系,部分保证了安徽工学院合格的生源问题。为配合这一体系,安徽工学院创设了“安工杯”邀请赛,除了这些中学代表队外,还邀请了省男女手球队参赛。
“一条龙”训练体系至今依然是值得推崇的校园手球血脉延续的优选方式。
姚苏捷2015年当选中国手球协会青少年发展委员会主任以及全国青少年手球校长理事会会长。这期间他与同事们一起打造了全国青少年手球“校长日”交流活动,每年组织各校轮流举办校长日活动,向其他学校的校长们展示手球运动开展的成果,很好地调动了开展手球运动的全国重要的中小学校长的积极性。他们还通过组织校长们座谈交流进一步推动校园手球的推广普及工作。
这期间中国手球协会青少年发展委员会还多次举办了两岸青少年手球夏令营活动,增进了两岸青少年手球娃娃的交流。
50余载的手球路,半世纪的时光,即漫长又短暂。在某些人面前它倏忽而过,他们的生命轨迹中似乎没留下什么。但也有些人一步一步,把他们在事业上的辛勤汗水和全力付出印在了这时光中的每一个足迹上,形成了我们事业发展中的匠人精神。
姚苏捷50余载的手球路,我们提到的仅是点点滴滴。50年一路走来,他和众多的手球人一起都是迎着困难上全力以赴。他和他们身上饱含的是中国手球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背后的信念就是:复兴中国手球,责无旁贷!
如今,在手球路上,姚苏捷依然坚定地前行着。
来源/广东省手球协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